这个老母亲的儿子。
而这个胥吏呢,叫李四。李四的职责就是收粮,收不到粮他就会丢了这份差事,他的家人也要靠他养活,所以他即使了解到张三的处境之后,也没法心软,所以他把张三缉拿归案,并强行把这一石粮食收了公,最后呢,张三因为对抗官府被砍头,张三的老母亲也孤苦无依的饿死了,李四的做法也叫作立场正确。”
马恩慧似乎有些难过,不忿道:“这不是官逼民反吗?”
朱允炆闻言摇了一下头:“这不属于官逼民反,因为即使没有李四,张三也会反,又或者李四站到了张三的立场去考虑问题,选择了自己自掏腰包补上这一石粮,他的立场错误,不仅坑了自己,其实也无形害了其他人。”
见马恩慧不懂,朱允炆解释道:“等这一石粮食吃完,你觉得张三是选择看着自己老母亲活活饿死的可能性大,还是选择劫掠自己的邻居来尽自己孝道的可能性大呢?”
这个时候,马恩慧便明悟了起来。
饥寒起盗心,饱暖思**。
老祖宗留过的至理名言对人性的分析很透彻,当一个人都快要饿死的时候,他做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合理的,毕竟穷**计。
“站在地方县衙官员胥吏的立场,他们的正确性是什么?比如朕希望天下人守法,那这些官吏要做的就是普法,他们要对张三的行为进行谴责,并且呼吁其他人不可以向张三学习,这就是官员胥吏的立场正确。
任何站到别人立场上考虑问题,注定的结果是两败俱伤。张三如果站到李四的位置上考虑问题,那就是不孝,他明明可以让自己的母亲多活一些日子,却交了粮,害死了亲娘。
李四如果站到张三的位置上考虑问题,那就是不忠,他的职责没有尽到,他不配继续做朝廷的官差,更在无形中伤害了很多人。
假使李四放了张三这一回,等粮食吃完,张三去劫掠邻居,他的邻居为了反抗,杀了张三这也叫立场正确,因为他要保护他的家人不受到伤害。
围观了这件事的乡亲,都会觉得张三是错的,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上经受了文化的洗礼,懂得一个道理,那就是天底下万事都要有规则来约束,或者说需要法律来约束。
任何人有任何理由,都不应该破坏法治,这是思想上的立场正确。”
说到这,马恩慧听的更加糊涂:“这跟陛下的做法...”
朱允炆苦笑着,叹了一口气。
“朕如果保了方孝孺的命,就必须让方孝孺调转枪头去攻击孔家,方孝孺是个什么人?他为人正直,是天下少有的君子,他读了一辈子圣贤书,让他临场变节,放弃自己的信仰。他会怎么做?”
话说到这,马恩慧陡然明白了过来。
站在方孝孺的为人立场上来说,背叛自己的信仰,放弃自己一生的为人准则,实际上比杀了他还要让他更加的难过。
但是,为了保全自己的族人、学生、同僚,方孝孺还是会这么做,他会写一篇锦绣的文章来投诚新儒派,放弃自己一辈子的人设,但等到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,方孝孺自己会选择自戕。
他还是会死的。
“朕亲手杀了他,不仅保住了他的立场正确,也保住了朕的立场正确。”
朱允炆哈哈一笑,只是这笑里,多少的凄凉。
“相信朕,等到几百年后没有了皇帝的时候,这段历史会被后人翻出来,他们会为方孝孺平反的,因为方孝孺本身确实没有任何错,后人会怎么评价方孝孺?怎么评价这次所谓的士子运动?
他们会说这次的士子运动是一场打着拥帝的幌子进行的夺权行动,是一次完完全全被利益所驱使的清除异己的行为,而方孝孺呢,他只是这次运动中的一个受害者罢了,因为他做了类似魏征的事情,说了